第649章 领兵之人,纸上谈兵?(1 / 2)

这一次出征之人自然不会是魏豹亲自率领的十万大军,魏豹好歹现在也是魏王了,自然不愿意以身犯险,而是派遣了麾下的大将张广,

张广同样是一个在历史上没有多少评价,实际上却是颇有一番名声的存在,如果按照评价来看此人的出身并非是正统的武将,而是一名儒将,

此人并非是战场上拼杀出来的将领,而是原原本本书籍之中读出来的将领,多少是有些纸上谈兵的既视感,但实际上相比于赵括,这张广差的可不是一星半点了,

历史上对于赵括的评价是非常不公平的,很多人都将纸上谈兵的赵括认为是就懂得吹嘘的不实际的主义者,却根本就没有多少人真正的去审视赵括这个人,

赵括的家世显赫,出自赵国贵族家族,他的父亲赵奢是公认的赵国杰出军事和政治领袖。自幼,赵括便接受严格的军事和文化教育,深入研究兵法和战略战术。《史记》中赞誉他:“赵括自幼习兵法,谈论军事,天下无可匹敌。”可见,赵括在军事领域的造诣非常突出。

赵括的军事才华随着岁月的增长日渐显露。除了精通兵法之外,他还善于将理论引入实践,多次参战都表现突出。可以说,赵括是当时赵国年轻将领中最具潜力的之一,很多人都认为赵括真的就是除了长平之战一战都没有打过,一些书籍之中甚至将赵括当成了反面典型,实际上赵括还真不是,很多人只是单纯以这一战而认定赵括明显是不准的,

当时,秦国已经成为战国七雄中最强大的国家。在商鞅变法的推动下,秦国的国力不断增强,军事实力也日益壮大。秦昭襄王下令,要动员全国15岁以上的男子前往前线,无论是能拿起武器的,还是只会做饭送饭的,都必须参加战斗。这一举措导致秦军的兵力迅速扩大,达到了60万人的规模,

尽管赵国是战国七雄之一,但与秦国相比,其国土面积和人口规模都较小。赵国的主力军队规模也仅约为40万人。面对如此强大的秦军,赵国的军事统帅廉颇采取了一种谨慎的\&固守不战\&策略,期望能够通过消耗秦军的粮草供给来迫使他们主动退兵,

这一战略在某种程度上产生了效果,但同时也引发了赵王的不满。赵王认为,采取这种被动防守策略只会让赵国处于被动局面,最终难以取得胜利。因此,他决定进行将领更替,任命赵括为赵军统帅,希望能够改变战局,

赵括接任统帅后,立即改变了赵军的战略,放弃了廉颇的固守策略,而是决定采取\&反守为攻\&的主动出击方针。这一决定引发了不少争议,一些人认为赵括\&理论脱离实际\&,缺乏实战经验,并且担心这一决定会导致赵军遭受严重损失。

赵括并非盲目冒进,他深刻了解,若持续采取消耗战略,最终赵国必将战败,因为秦国的国力和资源远远超过赵国。只要双方持续对峙,赵国将最终不可避免地遭受消耗。因此,赵括选择主动出击,试图取得一次胜利,毫无疑问是一个明智之举。

赵括面对的是当时备受瞩目的杀神白起,率领素以勇猛善战着称的秦军。这并不表示他就绝对能够战胜对手。考虑到这位强有力的敌手,赵括无疑会面临极大的挑战,当然了,赵括面临的还有着另外一个很大的原因,也是很多人都忽略的一个原因,那就是赵国王室上下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