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湖湘红色文化资源 引领高校课程思政育人

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和使命。为了挖掘好、利用好、发挥好湖湘红色文化资源,激活红色基因,讲好红色故事,发挥红色资源培根铸魂的重要作用,引领高校课程思政育人,湖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结合旅游管理专业建设做了大量的实践探讨,效果十分显著。
创建教育基地 讲好红色故事
湖南作为伟人故里、将帅之乡、红色热土、革命摇篮,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有各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470余处,是课程思政育人的鲜活教材。
一是建好教育教学基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革命先人在湖南这片红色热土上留下了宝贵的红色精神,如“半条被子”的奉献精神、“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心忧天下”的担当精神等,建设好红色教育基地有利于将育人与旅游管理实践深度融合,将红色文化转化为旅游实践,通过红色文化陶冶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旅游学院在韶山、雪峰山、桑植、通道、井冈山等地建立了红色文化旅游研究实践基地、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研学基地。经常组织学生前往韶山、井冈山等基地进行校外实践和研学活动,使学生无形中被红色文化熏陶,做到了将旅游管理专业知识传授、专业技能培养和思政育人相结合,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二是讲好讲活红色故事,发挥红色育人作用。深挖红色教育资源,提升红色阵地影响力,通过推动红色研学实践基地、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研学基地建设,讲好红色故事,使学生更加了解湖湘红色文化,使红色文化对学生的影响做到“润物无声”,强化红色文化的育人作用。
转化教学内容 传承红色文化
红色文化与课程思政同根同源,在育人功能上具有统一性。红色文化以其先进性、教育性丰富了旅游管理课程思政教育的理论体系,旅游管理课程思政教育促进了红色文化的研究与传承以及传播,有效推动了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创新。
一是结合专业课程建设,依托基地开发特色课程。红色资源是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的“活教材”。旅游学院按照“一个基地、一门课程、一次体验、一个故事”的思路,变红色素材为课程教材,课内课外双轮驱动,教学与实践齐并进,以专业课程为载体,将红色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课程思政课实践教学优势,打造一批学生喜闻乐见的“经典课堂”,让红色资源转化为“本土教材”,用好用活红色资源,让红色资源火起来、红色人物亮起来、红色精神扬起来、红色基因传下来。
依托红色教育基地,旅游学院开发了《红色旅游景区促销仿真实验课程》《红色研学旅行》等课程,打造国家和省级一流精品课程。同时,开辟学生第二课堂,建设一批“红色课堂”,培育一批研学项目,打造一批“实景课程”,让红色遗产活起来。开展了红色主题教育活动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红色课程思政和专业教育浸润学生心田,实现了旅游管理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红色教育基地有机结合,共同育人的目的。
二是加强课程设计,充分融入红色思政元素。以课程思政为导向,旅游学院结合专业制定了教学大纲和育人内容,在《景区管理》《导游》等旅游管理专业中重点让学生了解湖湘红色文化,让学生在沉浸式、体验式、感知式的实践教学中受教育、长知识、增才干。
旅游学院还在旅游管理专业实践中侧重培养学生传承湖湘红色文化,讲好红色故事。学生绘制的红色漫画被《人民日报》刊发。
三是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形成育人合力。旅游学院发挥好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与课程思政的育人合力,着力加强一流课程思政建设,在课程中有机融入红色元素,使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红色文化, 四川旅游学院,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创新教学模式 提升教学效果
一是线上与线下高效融合,教与学提质增效。旅游学院在用好全国高校课程思政教学资源服务平台等线上教育资源基础上,将思政教育延伸到课堂教学之外,以科技赋能课程思政,对教学模式进行探索和改革。
湖南师范大学构建了“互联网+思政”的线上平台,推动线上与线下融合,做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提升课程思政实践教学效果。学院青年教师中1人获全国创新创业教学比赛一等奖、3人获省教学比赛一等奖、2人获省信息化教学比赛一等奖,青年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大大促进了学生专业素养的提升。
旅游学院还利用模拟仿真平台优化学生学习红色景区管理课程,实现了理论性与操作性的结合,推动了专业仿真实验教学,提升了学生的能力和素质。
《闽西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方案》提出:积极加强红色资源保护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红绿结合 产教融合
上一篇: 为乡村振兴提供更多专业人才
下一篇: 即刻如何删除日记-即刻删除日记方法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