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新路径 山东莱芜非遗绽放“活力之花”

“春节期间,我们通过手机直播进行非遗宣传,每天能接600单,日销售额4万余元,在线上消费者中掀起一股求购热潮。”位于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口镇的“口镇南肠”生产企业——山东泰顺斋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通过线上直播这种形式,既让更多人了解了“口镇南肠”这一非遗产品,又丰富了市民的春节餐桌,增加了企业收入。
近年来,莱芜区立足保护、注重传承、着眼创新,线上线下齐发力,蹚出了一条非遗保护传承的新路径。
雪野鱼头汤 王啸 摄
以挖掘为基础
莱芜区文化底蕴深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涉及民间文学、音乐、舞蹈、医药、戏剧、杂技、美术、手工艺等诸多领域, 重庆旅游攻略,呈现量多、面广、价值高、大众性等特点。金家羊汤、雪野鱼头、陈楼糖瓜等已然成为莱芜的地方名片。
莱芜区文化和旅游局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全区积极开展挖掘整理保护传承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形成了完整的非遗名录保护体系。2021年,莱芜中元节习俗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莱芜木版年画、燕子石制作技艺、秦老太茶汤制作技艺、莱芜东大传统服饰制作技艺、金家羊汤制作技艺、金凤城红茶制作技艺6个项目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至此,莱芜区已有莱芜锡雕、孟姜女传说、亓氏酱香源肉食酱制技艺、莱芜梆子、中元节习俗5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4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50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01个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建成了较为完整的国家、省、市、区四级非遗名录保护体系。此外,全区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国家级2名、省级12名、市级80名、区级6名。
非遗进校园 莱芜区文化和旅游局供图
以活动为依托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离不开资金支持和人才培养。2019年以来,莱芜区累计争取到国家级、省级、市级非遗项目扶持资金277.8万元,补助了多个非遗项目,支持多名非遗传承人开展保护传承活动。
在文旅系统和相关部门的积极协调下,校园和教育实践基地成了莱芜非遗传承的新阵地。2021年端午节前夕,“莱芜东大传统服饰制作技艺”项目第四代传承人孟玲走进莱芜汶源学校,给孩子们带去一堂别样的非遗文化体验课。孟玲给孩子们讲述了端午节的传统习俗和非遗项目,教孩子们缝制端午荷包。孩子们不仅听得认真,缝制起来也有模有样。
目前,莱芜区多个非遗项目常年和学校合作,项目传承人走进学校授课,展示制作技艺,借势传统节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邹家木雕、剪纸、面塑等项目常年与莱芜职业技术学院合作;面塑入选2021“非遗传承与学校教育融合工程”名单,传承人刘杰走进莱芜区莲河学校授课;省级非遗项目木版年画,市级非遗项目——景鱼拓、于家布艺传承人先后走进汶源学校授课。莱芜汶源学校三年级一班班主任魏红卫说:“非遗进校园活动是传统文化自信的彰显,也是‘润物细无声’的文化传承,让师生们对当地的传统文化有了新的认识,感受到了传统手工技艺的非凡魅力,也让优秀传统文化在孩子心中扎根。”
今年,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了100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实践基地名单,莱芜区文化和旅游局推荐的3家单位上榜。山东省亓氏酱香源食品有限公司(亓氏酱香源肉食酱制技艺)、山东山歌食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传统糊香食用油制作技艺)、山东泰顺斋食品有限公司(莱芜口镇南肠传统制作技艺),成为莱芜区非遗传承实践的新阵地。
为让非遗项目走出去,莱芜区文化和旅游局还多次组织非遗项目进展会、进景区、进酒店,或摆摊设点、或互动交流、或技艺展示,有力提升了非遗项目的知名度和影响力。2021年,区文化和旅游局先后组织多个非遗项目参加各类展览展会活动20余次,通过非遗传承人的现场操作、生动讲解,让市民、游客感受到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非遗项目在景区的落地,既丰富了旅游景区业态,又实现了非遗项目的活化利用,受到景区欢迎。
组织非遗项目传承人参加各类展演展会 莱芜区文化和旅游局供图
以“云”为媒介
传承+活化 古城九江留住“芳华”
首届“舞韵·吉祥”舞蹈演出季正式启幕
上一篇: 广东省开展“粤读越精彩”全民阅读系列活动
下一篇: 新疆文化和旅游厅启动书香机关建设活动
评论列表